别光被降价忽悠了,比亚迪这一轮操作就真的好吗?

微面微卡 2024-03-05 骐邦 57618

2月19日,比亚迪推出秦 PLUS DM-i荣耀版,起售价7.98万元,相比去年初推出的冠军版,车辆基本实现减价不减配。四天之后,比亚迪又推出了起售价9.98万元的海豚(图片|配置|询价)荣耀版,相较此前海豚11.68万元的起售价,价格下探了1.7万元。通过几番“荣耀”操作,比亚迪给开年伊始的中国车市投下了一枚“重磅炸弹”。

荣耀版消息一出,多家车企迅速对旗下燃油车、新能源车跟进降价,一时间市场上“油电决战”、“杀死油车”的舆论甚嚣尘上。2月18日,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言表示:“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越跑越快,不会给我们停下来、慢下来、喘口气的机会……中国新能源汽车从2020年开始,渗透率持续保持翻倍式增长,预计今年单月会超过50%。”结合2万元的狂暴降价来看,比亚迪似乎真的不想给油车活路。

油车先动的手?

比亚迪的这波降价给了燃油车尤其是入门的A级车很大压力,这种论调无疑是正确的。但是从销量情况来看,或许是燃油车先给了比亚迪压力,比亚迪旗下几款经典车型,已悄然让出了月度销量冠军的宝座。

乘联会数据显示,今年1月,比亚迪在乘用车销量排行榜上的排名显著滑坡,而登顶轿车、SUV两张排行榜第一名的车型,分别是上汽大众朗逸、长安cs75 PLUS两款经典的燃油车型。

(图片来源懂车帝,数据来源乘联会)

作为对比,去年12月,销量排行榜的画风是这样的:

(图片来源懂车帝,数据来源乘联会)

从销量榜单可以看出,1月份乘用车市场销量整体上是下降的,但是比亚迪的下滑更为刺眼,秦PLUS DM-i(图片|配置|询价)、宋Pro DM-i两款车型分别跌出轿车、SUV销量榜单的前5名;海豚、元PLUS两款低价走量车型更是直接从榜单中消失。

为什么1月份比亚迪的销量数据会有明显下滑,燃油车看起来会更畅销?

一方面原因来自于去年年底冲销量透支了今年的订单。乘联会数据显示,截至去年11月,比亚迪的批发销量约为267.3万辆,离300万辆的年度目标仍有32.7万辆差距。但是从全年销量看,比亚迪还是“顶住压力”完成了300万辆的年度目标,年销量达302万辆。与此同时,比亚迪去年12月末批发与零售销量的差值达到30.7万辆,而11月末这一差值为26.7万辆,可见为了实现年度目标,比亚迪存在向经销商压库的可能,这也间接构成了比亚迪此轮降价的原因之一。

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寒冷的冬季放大了新能源车的产品力缺陷,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意愿。由于冬季电池续航衰减等因素,“堵在高速,不敢开空调” “在东北开电车,18小时充7次电”“隐藏式门把手结冰,打不开车”等新闻屡见不鲜,也从侧面反映出新能源车在产品力上的不足。而这也是规模效应显著、价格竞争力强的比亚迪,当下所面临的痛点。

产品力还是价格?

“8万元的秦全是优点。”这是网友的戏谑,但却不是真实车主的心声。且不论遭到价格“背刺”的车主,单从产品力来看,对于比亚迪的低价走量车型,以下几项抱怨相当常见:

(1)风噪、胎噪明显,充电时声音也很大;

(2)底盘偏软,扭力梁悬架舒适性差,车辆晃动剧烈,晕车感明显;

(3)内饰简陋,仪表盘太小,不像比亚迪,像雅迪;

(海豚仪表盘 图片来源 比亚迪官网)

(4)后排空间压抑,身高170cm乘坐后排都可能顶头;

(5)部分批次车型品控差,出现发动机抖动、影音系统故障、中控台异响等问题。

其中最饱受诟病的问题当属底盘。作为网约车的常见车型,由于底盘调教导致车辆舒适性较差,比亚迪秦PLUS的乘坐体验收获大量用户吐槽。

产品力不足,通过降价来扩大销量无可厚非。但是其中存在一个问题,那就是“羊毛”从何处来?对于明面上没有减配的比亚迪来说,降价要不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环境选择让出部分毛利,背后是企业的资金实力;要不就是通过规模效应与垂直整合实现降本,背后是企业的技术实力;还有一种可能,就是暗中减配,背后是能否守住信息差,做到消费者无感。

前两者还算是真正让利消费者的好事,但如果是第三种可能性,那对用户就不太友好了。不过,无论如何,减价不减配,意味着比亚迪或许并不打算处理产品的不足,而是以降低消费者预期的方式来促销量,进一步提升规模效应。但不解决产品力不足的问题,就一定会面临其他车企同样的竞争策略,毕竟打败低价的最无脑策略就是甩出一个更低的价格,车企做出跟进降价决策不需要太多时间。

实际情况也是如此,降价消息一出,上汽通用五菱、长安启源、哪吒、北京现代等的车企迅速做出了反馈,综合优惠在几千到几万元之间,北京现代更是针对性地打出“油比电强”的广告。随后几天,上汽通用别克、凯迪拉克、极氪、长安马自达等企业陆续跟进,宣布购车优惠信息。

由此可见,降价这张牌并非比亚迪一家独有,能打出多好的效果,还是要看企业的技术实力、资金实力和成本控制能力。降价能有效地把一些弱势者洗下牌桌,但是面对更有实力的对手,要打出差异化优势,最终要回归产品力。

今年又要“决战”了?

“油电大战”、“油电交锋”、“油电决战”、“油电对决”,类似的说辞大约从2年前就活跃在各大媒体的报道标题中,掐指一算,今年已是“决战”的第三年。

所谓“决战”,当然是指彻底摧毁对手、一举奠定胜势的关键性节点,但从目前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对比来看,“油”与“电”还远未到“决战”的时刻。

中汽协数据显示,2023 年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 3016.1 万辆和 3009.4 万辆,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958.7万辆和949.5万辆,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1.6%,相比2022年提高了5.9个百分点。按此增速来看,今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可能在40%左右,即便出现放量式增长,全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50%也几乎不可能。即便超过50%,称之为“决战”似乎也有些过分。以此来看,所谓“决战”更多只是噱头。

在鼓吹“决战”前,我们首先得直视一个问题:多数新能源车企还没有挣钱。“新能源汽车产业有900万辆的市场,总体上整个产业仍亏损严重,现在统计大概有100个中外乘用车品牌,盈利的也就四五个品牌。”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。相比之下,丰田、大众、现代等目前仍依靠燃油车基盘的大型整车集团,在2023年依旧拥有可观的现金流和利润。

由此来审视比亚迪秦降价,相比担忧其他车企的处境,这种策略的正确性更值得商榷。思路在降价的“地府”,忽视对产品力的不断提升,恐怕怎么走都注定是“黄泉路”。“今日降一万,明日降三万,然后得一夕安寝。起视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”秦看似风光无限,但可能很多化用这句言论的人忘记了,这篇西汉名臣贾谊的文章,名字不叫《秦论》而是《过秦论》。秦在一朝一夕的辉煌之后,难逃短命王朝的悲催命运。